蛋糕培训 面包培训 甜点培训 饼干培训 其他培训
其他 甜点的做法 蛋糕的做法 面包的做法 饼干的做法
创意甜点 原创摆拍 精美小吃 蛋糕特辑
烘焙入门 西点动态 趣味西点
提问
移动端
扫一扫,体验手机端
添加问题 ( 最多30个字 )
世界上既然有“小粒”咖啡,是不是也有“中粒”、“大粒”的咖啡?如果也有中粒、大粒的咖啡,那到底是小粒的比较厉害,还是大粒的比较厉害呢?实际上,“小粒咖啡”只不过是这一咖啡品种的曾用名之一,所谓“小粒”指的是它果实相对体积较小。相对的,咖啡浆果中等大小的就是中粒咖啡,而果实体积最大的品种就是大粒咖啡了。小粒咖啡并不是云南才有,全世界能产咖啡的地方基本上都在种。现在我们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小粒咖啡,只不过今天的商家会更多使用它的另一个名称——阿拉比卡咖啡。由于在公元15世纪之前,商业咖啡种植是被阿拉伯人垄断的,所以欧洲植物学家给咖啡起名的时候,就说它是“来自阿拉伯的植物”——Arabica,读作阿拉比卡。虽然名字叫来自阿拉伯的植物,但其实这种咖啡起源自东非。现在普遍认为它的老家应该是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屯,不对不对,这个国家的森林中。一直到公元19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商业咖啡全都是阿拉比卡,基本没有其它的品种。但是随着咖啡种植越来越广,阿拉比卡咖啡身板弱、抗病虫害能力差的缺点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人们重新回到非洲丛林寻找抵抗力比较强悍的咖啡品种。所谓的“中粒咖啡”,也就是身体倍儿棒的罗布斯塔咖啡,就这样横空出现在世界咖啡市场当中。中粒咖啡是名副其实的身体倍儿棒。常见的中粒咖啡名叫“罗布斯塔(Robusta)”,其咖啡因含量大致上相当于阿拉比卡种的两倍,具有非常强悍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当然如果准确地说,中粒咖啡本身指的是“卡尼普拉种(Coffea canephora)”。不过与阿拉比卡家族咖才辈出的状况不同,卡尼普拉家族中被广泛应用在市场上的就只有罗布斯塔一支。所以人们提起今天的咖啡市场,往往会说主要交易的是“阿豆和罗豆”,一般不会提起“卡豆”。具体来说,今天的世界咖啡市场上,七八成的交易额都是阿拉比卡种,其中只有5%可以被称为“精品咖啡”;剩下的两三成大多是罗布斯塔种。在冲煮用途上,大部分速溶咖啡等咖啡产品是以罗布斯塔为原料,而市面上的“现磨咖啡”则是使用阿拉比卡咖啡,或者是把部分罗布斯塔和部分阿拉比卡混合来使用,很少用到纯粹的罗布斯塔。至于“大粒咖啡”,当然得名自其体积较大的果实。它的学名是“利比里卡(Coffea liberica)”,特点是适合高温潮湿气候,也能抗病虫害,但是貌似没有中粒种能力那么强悍。大粒咖啡的浆果和种子都要比小粒咖啡大到近两倍,从“利比里卡”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主要在非洲利比里亚等地种植。利比里卡果实大,豆子一般也大,但是味道是三大品种中最淡的,市场占有率也最低。国内这种咖啡相对比较少见,非洲西部和北欧地区似乎会多一些。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了,云南的“小粒咖啡”,其实就是市面上大家常说的“阿拉比卡种咖啡”,只是称呼习惯有所不同而已。所有的阿拉比卡都是源自非洲,然后由阿拉伯发扬光大,最后才扩散到美洲或亚洲。那么咖啡是怎么进入中国云南的呢?根据有明确记载的史料,可以考证到中国大陆最早种植咖啡的是云南,而云南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是大理宾川县辖下一个叫做”朱苦拉”的小村庄。光绪三十年,也即公历1904年(这是史料证据比较确凿的主流说法,也有1902年、1892年等其它说法流传),一个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名叫田德能,在朱苦拉村帮助百姓诉讼,修建天主教堂,并在教堂后面种下了咖啡树。根据史料推测,教堂后面的第一棵咖啡树很可能是田德能从越南坐小火车带进云南的。遗憾的是这棵树在1997年已经以百岁老树的身份寿终正寝了。但是,咖啡林在云南已经扎根,虽然几经天灾人劫,咖啡仍然成了云南的重要作物。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咖啡种植地,朱苦拉村的习惯是不用茶而用咖啡来待客。当地的咖啡种植、加工和饮用也是颇具传统特色:自然日晒干燥,使用杵和臼脱壳,铁锅炒、石磨磨,用纱布裹上咖啡粉在土罐里烹煮。除了云南,大陆地区的海南、福建等地也有咖啡种植,而宝岛台湾更是早在1884年就开始种植咖啡,并且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入民心的咖啡文化。就当前来说,中国人种植的咖啡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品质和知名度也需要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不过,随着咖啡文化在国内越来越普及,支持中国咖啡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强,中国咖啡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云南小粒咖啡”在未来,说不定可以成为和“kungfu”一样,让老外可以脱口而出的中文词呢。
云南的一大特产——云南小粒咖啡,质量如何?
雀巢和星巴克都在用的咖啡豆这款国产咖啡豆——云南小粒咖啡,你了解吗?
847 0
587 0
949 0
652 0
611 0
670 0
1144 0
917 0
云南产的“小粒咖啡”到底是有多大来头?它是怎么进入中国云南的呢?
世界上既然有“小粒”咖啡,是不是也有“中粒”、“大粒”的咖啡?如果也有中粒、大粒的咖啡,那到底是小粒的比较厉害,还是大粒的比较厉害呢?
实际上,“小粒咖啡”只不过是这一咖啡品种的曾用名之一,所谓“小粒”指的是它果实相对体积较小。相对的,咖啡浆果中等大小的就是中粒咖啡,而果实体积最大的品种就是大粒咖啡了。
小粒咖啡并不是云南才有,全世界能产咖啡的地方基本上都在种。现在我们在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小粒咖啡,只不过今天的商家会更多使用它的另一个名称——阿拉比卡咖啡。
由于在公元15世纪之前,商业咖啡种植是被阿拉伯人垄断的,所以欧洲植物学家给咖啡起名的时候,就说它是“来自阿拉伯的植物”——Arabica,读作阿拉比卡。
虽然名字叫来自阿拉伯的植物,但其实这种咖啡起源自东非。现在普遍认为它的老家应该是在埃塞俄比亚这个屯,不对不对,这个国家的森林中。
一直到公元19世纪之前,世界上的商业咖啡全都是阿拉比卡,基本没有其它的品种。但是随着咖啡种植越来越广,阿拉比卡咖啡身板弱、抗病虫害能力差的缺点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于是,人们重新回到非洲丛林寻找抵抗力比较强悍的咖啡品种。所谓的“中粒咖啡”,也就是身体倍儿棒的罗布斯塔咖啡,就这样横空出现在世界咖啡市场当中。
中粒咖啡是名副其实的身体倍儿棒。常见的中粒咖啡名叫“罗布斯塔(Robusta)”,其咖啡因含量大致上相当于阿拉比卡种的两倍,具有非常强悍的抵抗病虫害能力。
当然如果准确地说,中粒咖啡本身指的是“卡尼普拉种(Coffea canephora)”。不过与阿拉比卡家族咖才辈出的状况不同,卡尼普拉家族中被广泛应用在市场上的就只有罗布斯塔一支。所以人们提起今天的咖啡市场,往往会说主要交易的是“阿豆和罗豆”,一般不会提起“卡豆”。
具体来说,今天的世界咖啡市场上,七八成的交易额都是阿拉比卡种,其中只有5%可以被称为“精品咖啡”;剩下的两三成大多是罗布斯塔种。在冲煮用途上,大部分速溶咖啡等咖啡产品是以罗布斯塔为原料,而市面上的“现磨咖啡”则是使用阿拉比卡咖啡,或者是把部分罗布斯塔和部分阿拉比卡混合来使用,很少用到纯粹的罗布斯塔。
至于“大粒咖啡”,当然得名自其体积较大的果实。它的学名是“利比里卡(Coffea liberica)”,特点是适合高温潮湿气候,也能抗病虫害,但是貌似没有中粒种能力那么强悍。
大粒咖啡的浆果和种子都要比小粒咖啡大到近两倍,从“利比里卡”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主要在非洲利比里亚等地种植。
利比里卡果实大,豆子一般也大,但是味道是三大品种中最淡的,市场占有率也最低。国内这种咖啡相对比较少见,非洲西部和北欧地区似乎会多一些。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很清楚了,云南的“小粒咖啡”,其实就是市面上大家常说的“阿拉比卡种咖啡”,只是称呼习惯有所不同而已。所有的阿拉比卡都是源自非洲,然后由阿拉伯发扬光大,最后才扩散到美洲或亚洲。
那么咖啡是怎么进入中国云南的呢?根据有明确记载的史料,可以考证到中国大陆最早种植咖啡的是云南,而云南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是大理宾川县辖下一个叫做”朱苦拉”的小村庄。
光绪三十年,也即公历1904年(这是史料证据比较确凿的主流说法,也有1902年、1892年等其它说法流传),一个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名叫田德能,在朱苦拉村帮助百姓诉讼,修建天主教堂,并在教堂后面种下了咖啡树。
根据史料推测,教堂后面的第一棵咖啡树很可能是田德能从越南坐小火车带进云南的。遗憾的是这棵树在1997年已经以百岁老树的身份寿终正寝了。但是,咖啡林在云南已经扎根,虽然几经天灾人劫,咖啡仍然成了云南的重要作物。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的咖啡种植地,朱苦拉村的习惯是不用茶而用咖啡来待客。当地的咖啡种植、加工和饮用也是颇具传统特色:自然日晒干燥,使用杵和臼脱壳,铁锅炒、石磨磨,用纱布裹上咖啡粉在土罐里烹煮。
除了云南,大陆地区的海南、福建等地也有咖啡种植,而宝岛台湾更是早在1884年就开始种植咖啡,并且已经形成了非常深入民心的咖啡文化。
就当前来说,中国人种植的咖啡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品质和知名度也需要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不过,随着咖啡文化在国内越来越普及,支持中国咖啡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强,中国咖啡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云南小粒咖啡”在未来,说不定可以成为和“kungfu”一样,让老外可以脱口而出的中文词呢。
云南的一大特产——云南小粒咖啡,质量如何?
雀巢和星巴克都在用的咖啡豆这款国产咖啡豆——云南小粒咖啡,你了解吗?